楊從儀(1092年—1169年),字子和,陜西鳳翔天興人。南宋靖康元年從軍抗金,屢立戰功。至南宋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遷升和州防御使,賜爵安康郡開國侯。后棄軍從文,任龍門(今山西河津)知縣,文州(今甘肅文州)知州、洋州知州。
楊從儀任洋州知州時,看到“洋州……八堰、久廢不治”。他發動群眾,大興水利,發展農業,造福人民。尤其對張良渠大加修浚,率工將渠裁彎取直,繞寶山,過留村,下達洋縣境,其自賦詩“拆屋變成河,恩多怨亦多,當知千載后,恩怨俱消磨”。足見當時工程之艱辛,為紀念楊從儀,此渠后改稱楊填堰。
楊從儀賦閑解職后,定居城固縣安樂鄉水北村(今寶山丁家村),死后葬于水北村(即楊從儀墓),后人為紀念他,墓前建了楊公祠。楊從儀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據說楊從儀曾在獅子山修煉(今城固老莊鎮境內),后人為紀念他,在此修建了楊侯禪院。現為著名旅游景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