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固(公元94年—147年),字子堅,漢中南鄭人(今城固柳林鎮),司徒李郃之子,曾任東漢順帝、沖帝、質帝三朝太尉,被譽為“北斗喉舌”,是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,他堅決與梁冀一派腐朽勢力作斗爭。他表現出來的堅貞、勇敢的斗爭精神,與梁冀以及屈從梁冀淫威的人相比,成為受到群眾贊揚的另一種典型的歷史人物。
李固自少年時代起就胸有大志,雖說是一個貴族子弟,然而毫無紈绔弟子的習氣。他好讀書,常不遠千里,跋山涉水,尋訪名師,研究學問,研究人生。《后漢書》稱李固“少好學,常步行尋師,不遠千里。遂究覽書籍,結交英賢,四方有志之士,多慕其風而來學”。李固一生博學多識,廉政剛直,不阿權貴。他教人要有自知之明,他給黃瓊的信中說:“嘗聞語日,‘峣峣者易折,佼佼者易污’。陽春之曲,和者蓋寡,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”。這段極富哲理的名言,一直為后世所稱道,曾被毛澤東同志引用來告誡干部應謙虛、謹慎,正確對待自己。
順帝時,他已是“三十而立”之年了,那時梁冀的父親梁商已握朝廷實權,并精心培植梁家勢力。當時東漢政局不穩,加上發生天災,人心就更不安了。陽嘉二年(公元133年),有地動、山崩、火災等異常現象,似乎天在發怒,警告當政的人們。朝廷為此特下詔書,要求人們指出時政弊端,提出良策。在大家推動下,李固出來“對策”,李固的矛頭所向,首先對準外戚專政。李固還將矛頭指向宦官,他建議:“罷減宦官,奪其重權,設常侍二人,小黃門五人,使內朝與外朝同出一門,合為一家,如此太平可致。”最初,順帝看了李固的建議之后,就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,諸常侍也都叩頭請罪了。但這都是先做做表面文章,裝裝樣子。李固自己做了一個議郎官。實際上梁家實權,不僅不減,而且梁商不久就拜為大將軍,梁冀又升為河南尹,權勢更加膨脹。不久,他被外調去做廣漢的雒令。他一路赴任,在車子上顛簸著,心中的感觸萬端:不能在朝中整頓腐敗的政治,到一個小地方去做地方官又能起什么作用呢?當他走到白水關時,終于下定主意,他解下印綬,回到故鄉漢中,閉門不與人交往。大將軍梁商認為李固與一般反對派不同,還有可用之處,故對李固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。當李固在家賦閑不到一年的時間,又提拔他為從事中郎,回到朝廷。但李固畢竟是李固,并沒有因為梁商給他升了官,而放棄反對外戚專權的斗爭。后來,在立帝問題上,李固梁冀發生了激烈的矛盾沖突,當時李固任太尉,位高而無權,要說有權,也是有參加朝議的發言權。梁冀串通梁太后先罷免李固的太尉,然后在不平靜的氣氛中,如愿以償地立蠡吾侯劉志為桓帝。
建和元年(公元147年)十一月,劉文與劉鮪聯合謀立清河王劉蒜。這件事正好與李固要擁立劉蒜不謀而合,恰好給了梁冀陷害李固的口實。李固被誣與劉文、劉鮪同謀罪而下獄。李固的下獄,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震動。王調和趙承等數十人帶著鐵銬木枷去宮廷上訴辯誣,準備與李固一同下監,梁太后害怕事情鬧大了,不得不將李固放出來。李固出獄,京師全城的人們歡喜若狂,街頭巷尾皆呼萬歲。李固如此得人心,使梁冀、梁太后大為震驚,這更加使梁冀害怕李固的存在,本來事情就是偽造出來的,偽造的東西否定容易,重新肯定也不難,只要大權在握就行了。于是梁冀又上奏梁太后,再一次指出李固與劉文、劉鮪合謀確有其事。就這樣,因議立新君,被外戚權奸梁冀害死于洛陽,享年五十四歲。
李固被害后,其弟子董班護送靈柩回歸故里,葬于城固縣柳林鎮小營村。墓坐南朝北,呈長方形,冢堆呈橢圓形。墓前尚存石碑兩通,漢代石獅一尊,祠奉李固專祠一座,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